雄县古乐焕新颜,走进中小学课堂培育非遗传承新生代
近年来,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,各地纷纷采取措施,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,以期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。在河北省雄县,一项名为“雄县古乐走进中小学课堂”的教育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,旨在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,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生力量。
雄县古乐,又称雄县古琴曲,是河北省雄县的一种古老民间音乐。它起源于唐宋,历经千年,传承至今。古乐曲调悠扬,旋律优美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。然而,随着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,雄县古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,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。
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雄县相关部门积极行动,将雄县古乐纳入中小学课堂。这一举措旨在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喜爱雄县古乐,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注入新的生命力。
在雄县某中学的音乐课上,学生们身着汉服,跟随老师学习雄县古乐的基本演奏技巧。他们手中的古琴、古筝、笛子等乐器,发出悠扬的旋律,仿佛将学生们带入了千年前的古乐世界。
“雄县古乐走进中小学课堂,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家乡的传统文化,更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和传承这些古老的艺术。”一位正在学习古琴的学生说。
为了确保雄县古乐在校园内得到有效传承,雄县相关部门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。如定期举办古乐讲座、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表演、开展古乐知识竞赛等,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乐的魅力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,让学生们对雄县古乐产生浓厚的兴趣,从而自发地学习和传承。”雄县文化部门负责人表示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雄县古乐走进中小学课堂,还得到了许多社会力量的支持。一些热心公益的企业家、文化人士纷纷捐款捐物,为古乐传承事业贡献力量。
“作为一名雄县人,我非常关注家乡的文化传承。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雄县古乐。”一位企业家说。
如今,雄县古乐走进中小学课堂已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学习古乐,成为了非遗传承的新生代。他们不仅传承了古乐的演奏技巧,更将这份古老的艺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,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当然,要使雄县古乐真正走出雄县,走向全国,还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雄县古乐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,必将在传承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。
- • 保定设立2亿元乡村创投基金,助力200个返乡创业项目蓬勃发展
- • 直隶官府菜与李鸿章烩菜:国宴菜单上的璀璨明珠,订单排至2025年
- • 安国国际中药港迎来新篇章:新加坡药企投资5亿建研发中心,共筑中药国际化新平台
- • 徐水驴肉基因库建成,科学育种助力养殖产业升级,出栏率提升30%
- • 模式动物(猪)表型研究项目试运行,助力生物医药领域突破创新
- • 保定农村微型消防站全覆盖,农用三轮车改装消防车5分钟响应,筑牢消防安全防线
- • “防贫食堂”:12万人次孤寡老人1元吃饱吃好,温暖冬日里的民生关怀
- • 元代杂剧国际学术周盛大开幕,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戏剧比较研究成焦点
- • 高阳县纺织世家葬礼:织锦送魂,AI复原逝者面容织入往生帛
- • 保定曲阳县石雕产业升级,年出口订单增长200%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农村幸福食堂惠及10万老人,每餐自付不超3元,温暖夕阳红
- • 非遗瑰宝“保定铁球”闪耀亚运会,定制礼品展现传统工艺魅力
- • 曲阳县石雕非遗传承班开班,50名贫困学员入选故宫修缮人才库,助力文化遗产保护
- • 白洋淀荷花宴荣登“中国乡村美食地标”,游客可尽享采莲烹鲜的田园乐趣
- • 博野麻山药深加工产品进军RCEP国家市场,年创汇突破1.2亿元
- • 保定-苏州产业协同中心挂牌,携手承接长三角科创资源,共谋区域发展新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