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县"地热+教育"模式:清洁能源供暖惠及校园
雄县作为全国首个地热供暖"无烟城",其"地热+教育"模式通过清洁能源与校园建设的深度融合,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发展路径。以下是该模式的核心实践与成效:
一、地热供暖系统覆盖校园
清洁能源全覆盖
雄县城区已实现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,全县学校均接入地热供暖系统,采用"地热+"多能互补方案(地热为主,浅层地热、再生水余热为辅)。2025年数据显示,地热供暖占新区终端能源消费的1/3,校园供暖成本较传统燃煤降低40%。
技术升级与环保效益
通过中国石化"雄县模式"技术体系,校园地热站实现"取热不取水"闭环运行,单井供暖面积达5万平方米。2025年全县学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.2万吨,相当于植树66万棵。
二、教育场景的能源创新应用
地热科普教育基地
在雄县人才家园小学等学校建设地热科普展厅,通过VR模拟展示地下2000米地热开采过程,学生可参与"地热温度监测"等实践课程。2025年该基地接待研学活动超2万人次。
跨学科课程开发
结合地热资源开发"绿色能源"校本课程,涵盖物理(热传导原理)、地理(地壳结构)、化学(水质检测)等学科内容。容城县"雄安未来学校"已将该课程纳入现象式学习项目。
三、长效机制与区域推广
政策保障体系
雄县教育局将地热供暖纳入《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,设立专项运维基金,2025年投入800万元用于校园管网改造。新区"十四五"规划明确要求新建学校必须配套地热供暖设施。
跨区域协同发展
该模式已推广至河北霸州、山西太原等10个市县,形成"地热城"建设标准。2025年京津冀职教联盟将雄县经验纳入《绿色校园建设指南》。
- • “万企帮万村”行动升级,民企结对帮扶助力产业全覆盖
- • 涞源县七山滑雪场周边村打造“冰雪农庄”,户均年收入突破12万元
- • 曲阳石雕“透影镂空术”绝技再现,0.1毫米薄壁灯罩透光如蝉翼
- • 唐县古中山国文物数字活化:青铜器纹样变身限量版NFT盲盒,传承千年文化新风尚
- • 高阳纺织文化节重现运河宴,30道古菜复原乾隆南巡菜单,传承千年文化韵味
- • 顺平伊祁山桃核小屋民宿群:万枚桃核镶嵌墙面,打造独特艺术打卡点
- • 高阳纺织博物馆“织机交响乐”:200台老式织机奏响工业复古乐章
- • 涞源白石山悬崖音乐厅盛大开放,交响乐与云海同框震撼上演
- • 曲阳万人石雕创作大赛启幕,共铸“新时代太行丰碑”
- • 阜平县“马兰花开”乡村音乐教室启用,百名山区儿童获免费艺术教育
- • 阜平县"骆驼湾乡村振兴学院"培养新型职业农民
- •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20年,铸就基层教师骨干2000余名
- • 望都县辣椒加工废水循环系统正式投用,年节水能力达200个游泳池
- • 安国市中医药文化节盛大开幕,百名小学生精彩演绎“穴位健身操”
- • 保定启动北斗导航播种示范区,玉米种植误差率降至0.3%以下,引领农业现代化新潮流
- • “驴火DELIGHT”电音节单日游客量破15万,创华北音乐节纪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