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白洋淀到帕米尔:保定教育援疆20年培育万名边疆学子

保定新闻网 阅读:1 2025-09-11 17:01:36 评论:0

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以“胡杨精神”为内核的教育援疆实践,历经25年已形成“白洋淀到帕米尔”的壮阔图景。截至2025年,该群体累计培养边疆学子超9000名,近400名毕业生扎根新疆、西藏等地,其中仅且末县就培育学生逾万名,成为新时代教育援疆的典范。


从“15人拓荒”到“400人接力”

历史起点‌:2000年,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,放弃城市工作机会,辗转五天四夜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,抵达且末县二中任教。面对土坯教室、师资短缺的困境,他们主动承担7个班级教学任务,用“大风刮不走”的坚守开启教育援疆序幕。

规模裂变‌:25年间,支教群体形成“团根聚生”效应,2024年已有37人扎根且末,2025年新增第23批11名毕业生赴疆,累计培养学子覆盖天山南北。

教育援疆的“胡杨模式”

精神传承‌:以“只有荒凉的沙漠,没有荒凉的人生”为信念,支教者如物理教师周正国推迟9个月才见新生儿,英语教师荀轶娜带伤授课,历史教师侯朝茹因学生挽留放弃返乡。

成果转化‌:从土坯房到智慧课堂,且末县中考升学率提升300%,保定学院毕业生培养的学生中,阿卜力克木等多人考入河北大学,形成“教育反哺”循环。

文化浸润与时代回响

社会认同‌:2024年该群体获评《感动中国》年度人物,颁奖词“教育的根锁住流沙”成为其精神写照;2025年话剧《大漠日记》以荒漠教室、胡杨光影再现其事迹。

青年响应‌:新一代“00后”支教者延续传统,2024届毕业生黄小凤在且末家访时与学生共吃薄皮包子,誓言“续写青春之歌”。


这一跨越时空的实践,将白洋淀畔的教育理想播撒至帕米尔高原,印证了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青春誓言。


保定要闻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关注我们

保定新闻网提供聚焦、健康、城建等8大民生板块及本地文化资讯,打造有温度的城市信息枢纽”,用关键词串联内容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