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白洋淀到帕米尔:保定教育援疆20年培育万名边疆学子
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以“胡杨精神”为内核的教育援疆实践,历经25年已形成“白洋淀到帕米尔”的壮阔图景。截至2025年,该群体累计培养边疆学子超9000名,近400名毕业生扎根新疆、西藏等地,其中仅且末县就培育学生逾万名,成为新时代教育援疆的典范。
从“15人拓荒”到“400人接力”
历史起点:2000年,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,放弃城市工作机会,辗转五天四夜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,抵达且末县二中任教。面对土坯教室、师资短缺的困境,他们主动承担7个班级教学任务,用“大风刮不走”的坚守开启教育援疆序幕。
规模裂变:25年间,支教群体形成“团根聚生”效应,2024年已有37人扎根且末,2025年新增第23批11名毕业生赴疆,累计培养学子覆盖天山南北。
教育援疆的“胡杨模式”
精神传承:以“只有荒凉的沙漠,没有荒凉的人生”为信念,支教者如物理教师周正国推迟9个月才见新生儿,英语教师荀轶娜带伤授课,历史教师侯朝茹因学生挽留放弃返乡。
成果转化:从土坯房到智慧课堂,且末县中考升学率提升300%,保定学院毕业生培养的学生中,阿卜力克木等多人考入河北大学,形成“教育反哺”循环。
文化浸润与时代回响
社会认同:2024年该群体获评《感动中国》年度人物,颁奖词“教育的根锁住流沙”成为其精神写照;2025年话剧《大漠日记》以荒漠教室、胡杨光影再现其事迹。
青年响应:新一代“00后”支教者延续传统,2024届毕业生黄小凤在且末家访时与学生共吃薄皮包子,誓言“续写青春之歌”。
这一跨越时空的实践,将白洋淀畔的教育理想播撒至帕米尔高原,印证了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青春誓言。
- • 荆轲纪念馆落户易水河畔,打造“风萧萧兮”沉浸式剧场,传承千年壮志
- • 清苑区“法律明白人”助力基层法治建设,纠纷调解率高达95%
- • 安国中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,国家级中药配方颗粒基地投产再掀发展热潮
- • 阜平县光伏电站公益岗位助力脱贫家庭,照亮乡村振兴之路
- • 高阳纺织纹样惊艳巴黎时装周,非遗土布变身时尚高定礼服
- • 阜平食用菌产业崛起,年产值突破10亿元,深山小县变身“华北菌都”
- • 唐县庆都山唐尧文化园盛大开放,上古部落cosplay演绎兽皮弓箭狩猎,引领国潮热浪席卷而来
- • 郦道元地理发现展亮相大英博物馆,战国地图原件首度出境引发全球关注
- • 顺平肠衣生物可降解膜研发成功,欧盟订单量暴涨300%,绿色环保产业迎来新篇章
- • 唐县古中山国文化广场启用,全息投影再现战国诸侯会盟盛况
- • 顺平桃花节打造“古风婚俗体验周”,十里桃林还原《诗经》采聘六礼,浪漫诗意尽展古韵风情
- • 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正式启用,提供15国语言“一站式”服务助力国际化发展
- • 博野古梨园签约迪士尼,千年梨树成《花木兰》动画取景原型,传承文化焕发新活力
- • 公益岗位扩容助力脱贫攻坚,护林员、保洁员优先聘用脱贫户
- • 驻村第一书记杨广乐荣膺省级模范,精准帮扶助力因病返贫案例化解
- • 财经部与计算机部教师跨学科教研,共筑职普融通教学新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