涞源县山区小学"云端课堂"实现与市区名校同步教学

保定新闻网 阅读:1 2025-09-11 17:16:12 评论:0

在涞源县海拔1200米的银坊镇中心小学,五年级学生张小雨正通过一块86英寸的智慧屏,与50公里外的保定市青年路小学同步学习《圆的周长》。她不仅能实时回答城区教师提问,还能通过课堂互动系统与城市学生分组讨论——这种曾经难以想象的教育场景,如今已成为涞源县17所山区小学的日常。作为河北省"教育信息化2.0"试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,涞源县"云端课堂"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,通过"5G专网+双师课堂"模式,彻底打破了太行山区的教育地理壁垒。该项目不仅实现了课程、师资、教研资源的城乡共享,更通过"1+N"结对机制(1所城区名校带动N所乡村学校),让山区学生与城市共享同一套教学标准、同一批优质师资、同一份成长机会。这种教育公平的实质性突破,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"扶智"工程的生动注脚。

涞源县"云端课堂"的实施过程,是一场教育资源的精准调配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。在硬件建设阶段,县教育局分三步推进:首先为17所山区小学配备智能交互黑板、高清录播系统等基础设备,其中银坊镇中心小学作为试点校率先建成"5G+全息课堂"实验室;其次搭建教育云平台,实现与保定市名校的课程直播、作业批改和学情分析数据互通;最后建立"城乡双师"协作机制,由城区教师负责主讲,乡村教师侧重课堂管理。这种"前端名师授课+后端本地辅导"的模式,既解决了山区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,又避免了单纯线上教学的互动缺失。


技术团队特别设计了"三屏联动"系统:主屏播放城区教师授课画面,侧屏展示本地教师指导场景,学生平板则用于实时答题和小组协作。在数学课《分数运算》的同步教学中,当城区教师抛出问题时,涞源学生可通过触控屏直接书写解题过程,系统会自动将优秀答案投屏到双方教室。这种即时互动使课堂参与度提升至83%,较传统录播课提高近两倍。此外,云平台积累的3.2万条教学行为数据,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——例如发现山区学生在几何图形理解环节平均需要比城区多15%的讲解时长,促使授课教师调整教学节奏。

涞源县"云端课堂"的实施成效,在教学质量提升与师生成长轨迹上呈现出多维度的积极变化。在学业表现方面,2024年期末监测显示,参与项目的山区学生数学平均分较传统教学班提高11.2分,语文作文优秀率从18%跃升至34%,其中银坊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互动频次达到城区学校的92%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分数上——在保定市"小小科学家"竞赛中,涞源学生首次有团队闯入决赛,其设计的"山区水质监测装置"正是源于云端课堂与城市导师的联合指导。教师专业发展同样显著,通过"线上观课-线下研讨-联合备课"的循环机制,17所项目校的教师累计完成跨校教研活动240余次,青年路小学特级教师李娟的《古诗文情境教学法》已被12位山区教师本土化应用,形成"云端教研共同体"。


典型案例中,白石山镇中心小学的英语教师王敏通过观摩城区名师课堂,将"自然拼读法"引入教学,使该校三年级学生的单词记忆效率提升40%;而六年级学生刘阳则通过云端选修了城区学校的编程课程,其设计的"智能喂鸡器"在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,这种跨越地理边界的成长机会,正在重塑山区教育的可能性边界。

涞源县"云端课堂"的实践意义,不仅在于技术手段的创新,更在于其构建了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型范式。这种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"输送"到山区,实现了教育公平从"机会均等"到"质量均衡"的跨越,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。其价值在于:一方面,它打破了传统帮扶中"送教下乡"的短暂性局限,通过常态化、系统化的资源共享,使山区教育获得持续的内生动力;另一方面,它重新定义了城乡学校的合作关系——从单向援助转向双向赋能,城区名校在输出资源的同时,也从山区师生的创新实践中获得启发。这种互利共生的生态,正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"共享发展"理念的生动体现。


保定要闻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关注我们

保定新闻网提供聚焦、健康、城建等8大民生板块及本地文化资讯,打造有温度的城市信息枢纽”,用关键词串联内容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