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城县"雄安未来学校"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
容城县"雄安未来学校"作为雄安新区教育创新的前沿阵地,在跨学科融合教学领域形成了具有示范性的实践模式,其探索路径与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
一、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模式创新
现象式学习本土化实践
学校引入芬兰"现象式学习"理念,围绕"未来城市"主题设计跨学科项目,如"智能交通系统设计"融合物理、数学、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,学生通过模拟城市规划解决真实问题。2025年该校开发的《雄安生态治理》课程包被列为新区校本课程示范案例。
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转型
采用"平板精准教学系统",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学情诊断,教师依据系统生成的跨学科知识图谱调整教学策略。生物课与地理课联合开展的"白洋淀湿地生态"探究项目,学生使用VR设备完成水质监测与物种分布建模。
二、教师协作机制与专业发展
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
建立"学科组长+项目导师"双轨制,每周开展跨学科集体备课,2025年累计开发融合课程案例32个。数学与艺术教师合作的"数据可视化艺术"课程,学生通过编程将数学统计转化为动态视觉作品。
京雄协同培养体系
与北京中关村三小等名校建立教师互派机制,2024-2025学年累计开展跨区域联合教研48次。历史与语文教师共同设计的"雄安非遗文化"课程,通过口述史采集与文学创作实现学科融合。
三、空间重构与资源整合
功能教室复合化改造
将传统实验室升级为"创客空间",配备3D打印机、激光切割机等设备,支持STEAM项目开展。2025年新建的"未来学习中心"实现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实验设备的共享使用。
社会资源深度参与
联合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、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等机构,开发"未来城市设计师"实践课程。学生参与的真实项目包括社区垃圾分类智能系统优化等。
该校的探索表明,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突破传统学科边界,构建"真实问题驱动-多元主体协同-智能技术支撑"的新型教育生态。2025年该校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数量较2023年增长300%,印证了教学改革的实效性。
- • 涞水野三坡生态茶园荣获雨林联盟认证,有机茶溢价率翻倍增长
- • 涞水野三坡地质经济试验区挂牌,开启生态旅游与科普装备制造新赛道
- • 直隶总督署数字化课堂上线,10万学生云端体验清代衙署魅力
- • 涞源县高寒地区暖冬补贴发放,每户免费领3吨清洁煤,温暖冬日暖人心
- • 曲阳枣酒荣获国际烈酒金奖,非遗技艺助力海外市场拓展
- • 槐茂酱菜创新推出“零盐版”新品,为高血压患者健康护航
- • 杨继盛廉政思想融入党校课程:明代第一谏臣精神的当代传承与解读
- • AI虫情监测系统助力食用菌产业,降低病害损失90%
- • 雄县"地热+教育"模式:清洁能源供暖惠及校园
- • 高阳县“土布霓裳”时装周启幕,清代织机织出高定礼服,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
- • 直隶总督署数字化复原清代场景,游客量同比增40%,历史文化体验再升级
- • 全国首个“蔬菜区块链溯源平台”在保定上线,白菜生长数据全面透明
- • 直隶总督署数字化复原清代场景,游客“穿越”体验官衙生活
- • 曲阳县石雕工匠村:统一规划,打造石雕艺术新天地
- • 涞水县野三坡生态搬迁户喜获旅游就业优先权,月均工资4500元,生活焕然一新
- • 望都县辣椒田虫情监测站联网,脱贫户手机收预警减损30%,科技助力乡村振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