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城县"雄安未来学校"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

保定新闻网 阅读:2 2015-09-16 17:32:05 评论:0

容城县"雄安未来学校"作为雄安新区教育创新的前沿阵地,在跨学科融合教学领域形成了具有示范性的实践模式,其探索路径与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


容城县"雄安未来学校"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

一、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模式创新


现象式学习本土化实践‌

学校引入芬兰"现象式学习"理念,围绕"未来城市"主题设计跨学科项目,如"智能交通系统设计"融合物理、数学、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,学生通过模拟城市规划解决真实问题‌。2025年该校开发的《雄安生态治理》课程包被列为新区校本课程示范案例。


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转型‌

采用"平板精准教学系统",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学情诊断,教师依据系统生成的跨学科知识图谱调整教学策略。生物课与地理课联合开展的"白洋淀湿地生态"探究项目,学生使用VR设备完成水质监测与物种分布建模‌。


二、教师协作机制与专业发展


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‌

建立"学科组长+项目导师"双轨制,每周开展跨学科集体备课,2025年累计开发融合课程案例32个。数学与艺术教师合作的"数据可视化艺术"课程,学生通过编程将数学统计转化为动态视觉作品‌。


京雄协同培养体系‌

与北京中关村三小等名校建立教师互派机制,2024-2025学年累计开展跨区域联合教研48次。历史与语文教师共同设计的"雄安非遗文化"课程,通过口述史采集与文学创作实现学科融合‌。


三、空间重构与资源整合


功能教室复合化改造‌

将传统实验室升级为"创客空间",配备3D打印机、激光切割机等设备,支持STEAM项目开展。2025年新建的"未来学习中心"实现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实验设备的共享使用‌。


社会资源深度参与‌

联合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、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等机构,开发"未来城市设计师"实践课程。学生参与的真实项目包括社区垃圾分类智能系统优化等‌。


该校的探索表明,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突破传统学科边界,构建"真实问题驱动-多元主体协同-智能技术支撑"的新型教育生态。2025年该校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数量较2023年增长300%,印证了教学改革的实效性‌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关注我们

保定新闻网提供聚焦、健康、城建等8大民生板块及本地文化资讯,打造有温度的城市信息枢纽”,用关键词串联内容价值。